Hong Kong Immigration to the UK after Political Crackdowns:

"My daughter won't be safe there”: Hong Kong single mother start Life from scratch with daughter in UK

 

By Regina Tsz-Ching Lam

The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on the BBC Chinese Service website.

Abstract in English

There were 34,000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residents to live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first 3 months of 2021 – a figure far highe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many other nationalities, including European Union nationals. Fifty-two-year-old Ms Tsui and her daughter stand apart from the average Hong Kong immigrants now making their way to the United Kingdom under the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visa scheme.

Tsui spoke little English and had very limited savings, but unwilling to see her daughter languish in Hong Kong, she decided it was time to move,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by Hong Kong -- which many believe will lead to an even greater curtailing of liberties and place the city yet more under the firm grip of Beijing.

Unlike many of her peers, who are often bilingual and have a somewhat more stable financial situation, she decided to pack her bags while making an early withdrawal of her very small state pension and accompanied her teenage daughter to the UK into a life full of unknowns, as depicted in an article written by BBC Chinese contributor Regina Lam has had an average engagement of nearly 2 minutes and over 89k page views.

「如果她繼續留在香港,就一定沒有將來」,52歲的徐媽媽指著身邊的女兒阿穎說到。她的語氣斬釘截鐵,眼神略帶幾分焦灼,似怕嘴巴傳達不了心中那份迫切。

自《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社會迎來另一波移民潮。英國政府開放簽證計劃予持英國海外國民(BNO)身份的港人與其家人移民。據悉,從一月底計劃生效起至三月,已經收到超過3.4萬份申請。英國政府估計5年內會有約30萬香港人移民英國。

在決意離開香港的人群中,不只有過往的典型中產家庭,也有像徐媽媽這樣雖然積蓄不多,但拼盡家財,也要毅然帶女兒移居英國的家庭。

徐媽媽回想起今年一月下旬,母女二人揮別土生土長的香港,抵達當時尚在疫情封城的倫敦的情形:下飛機時只有兩個背包、六件行李,和一筆徐母提早取回的15萬港元強積金(香港強制儲蓄退休金)。

她們離開的是一個局勢「風雨飄搖」的香港,而來到的則是一個舉目無親,四處是難的新國度。

 
 

不甘作「溫水蛙」

談起為何要決意獨自帶著17歲女兒阿穎移居英時,兩人自比是不甘安於溫水的蛙。即使跳出溫水鍋外,舉步維艱,徐母亦深信香港這鍋溫水不宜久留。

2019年中,香港爆發反修例示威,她們寓所的窗戶正正面對著維多利亞公園,一幕幕催淚煙橫飛,警員與示威者街頭激衝突的畫面,頻頻上演。原已受情緒病困擾的阿穎,受政治氛圍刺激,情緒越見波動,惡夢頻頻,寢食難安。

焦急的徐母,眼見香港社會變得「荒謬」,警員無故截查年輕人的情況屢見不鮮,教育課程歷翻天覆地的變革,深知性格不願妥協的女兒,定必難受,便立心要送走她,「我有很強烈的感覺,無論如何都要先離開, 女兒不宜再留在這裏」。

不是誰都能灑脫離開,女兒阿穎便曾斷言拒絶母親的移英提議,「香港是我的家,為何香港發生事,人家迫我離開,我便要離開呢?」 徐母的前夫更潑來一盤冷水,「這樣的疫情下,你到英國去,是不是要去送死?」

但阿穎掙扎良久後,也體會到母親一翻苦心,「我媽這樣的年紀沒必要那樣辛苦,跳出香港的舒適圈。面對未知的前路,她也願意去踏出,我沒借口不放手一試」。而其父,亦知兩母女下的決定不可擋,反對的口吻在兩人離開前軟化。

 
 

初到舉步維艱

下決心容易,但是真正遠赴英國生活的難度,可是完全超乎徐母從前的想像。

「我從來沒想過能有機會帶著女兒過來英國」,她說。

持中學學歷的她,任職過電訊服務推銷經理和資料輸入員,為幫補租金,也曾在晚間兼職洗碗。她從未踏足過英國,女兒更是從未離開亞洲,兩人對英國社會僅略懂皮毛,勉強能以英文溝通。

抵埗後,兩母女邊四周打問公立學校學位,邊出外尋覓住處,屢屢碰壁。

租地方時,徐媽媽憶述,「人家問你有沒有工作證明,有沒有國家保險號碼,能否預繳六個月租金」,她們都能搖頭。覓學位時,阿穎對英國校區學制全無頭緒,作了入學查詢,不是毫無迴音,便是遭學校以「無合適課程」回絶。

說起話時,徐母快人快語,從不拖泥帶水,最懊惱的是因為不諳英語,話於嘴邊卻說不出口,她曾想投訴房東煤氣收費無理,卻反被問至語塞。

寸步難行的日子過了約兩個月,花費的積蓄愈來愈多,還未能搬離酒店的兩人格外焦急,「金錢有限,沒可能長住酒店,很節儉,很節儉」。有次,難得約到地產經紀,卻遭對方爽約,兩人無助得空坐於公園,一臉彷徨。

就在那茫然之際,兩人恰巧在公園認識了一位居英澳門人。在她介紹下,母女在西倫敦短租一間小房間。徐母也開始在這位友人經營的按摩店當兼職接待員。

 
 
 

民間援助組織

過往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移民海外的港人,普遍為具一定經濟基礎的專業人士及中產階層。但英國政府今次開放的簽證計劃,經濟要求門檻較低。申請人只要繳付簽證費用和醫療附加費,並能證明有經濟能力在英國獨立生活六個月,便符合申請資格。政策容許了更多不同背景的港人移民,當中一些未必擁有充裕資金、移民顧問指點與當地人脈。

英國港僑協會於去年秋季訪問了300多位計劃移居英國的港人,縱然逾70%受訪者持大學學士或以上的教育程度,但調查發現38%的受訪者每月收入少於兩萬港元,月入三萬港元以下者則佔64%。

英國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傑指,組織現時每天會接到約十宗查詢,大多求助人都是帶著生活過渡的實際問題。他們發現,不少移英港人租住地方時,面臨無法出示信用紀錄和工作收入證明的困難,也有業主不理解簽證計劃,不願長租出地方。就學方面,不少家長在搜集學校資訊和報讀入學時,無從入手,大多依賴網上經驗分享,把資訊東湊西拼;另有部分熱門地區的公立學校學位爆滿,子女要跨區上學。

協會的公共事務主管Julian Chan指,「資訊是存在,但香港人很難找到,也很難去理解」,因此他們正跟當局商討要,如何為港人整理實際移英過渡的生活資訊。協會亦正與當局討論要如何調整教育等配套,凖備應對這個或會是英國「數十年來最大的人口轉變」。.

 
 

冬去春來 前途漫漫

冬去春來,隨著倫敦的疫情緩和,逐漸解封,徐母與女兒得友人指路與本地華人社會服務中心協助,事情也稍有轉機。

她們三度轉換落腳地後,終於覓得一間長租的套房,安頓下來。女兒在就讀輔助銜接升學的短期課程,漸對未來的讀書路向有了頭緒,望能在九月入讀心儀課程。徐母亦在覓其他工作上,也略有起色。

這天,徐母喜獲通知,可面試一份餐飲宴會工作。她與隨行幫忙翻譯的女兒,罕有地,捨得坐上繁忙時間3.4英鎊一程的地鐵,前往倫敦市中心。路途上,她緊盯著手機,反覆溫習闡述自己簽證狀況的英文段落。

慶幸,招聘的宴會公司老闆格羅夫一聽兩人從港赴英,似乎也明瞭狀況,讚港人勤勞兼適應力強,還幽默說笑,「我們不走共產主義,是會支薪的」 。

圖像加註文字,

寸步難行的日子過了約兩個月,花費的積蓄愈來愈多,母女二人節儉度日

翌日,徐母便出席該公司的職前培訓。上了三小時多聽得半懂的英文簡介,她也顯出疲態,看看時間,已是晚上七時許,想到還要回家買菜煮飯才有食物下肚,能屈能伸的她還是微言了一句,「從前走在街上,肚子餓了還可去買燒賣吃。現在天天吃麵包,一想起麵包就怕了」,隱約流露出思鄉之慨。

徐母押上一切,帶著女兒跳離熟悉的溫水,為的是她終能回去為鍋裏的人做點事。她說,「如果沒有她,我必定不會離開,我已年過半百,也不是有錢」。

談到未來,她唯一專注的就是對女兒的盼望:「要先保命,好好讀書,將來有天香港光復,一定要回去幫助其他香港人。而我,也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